为何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自定第二轮双一流学科?
第二轮双一流学科的建设名单已正式公布,但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名单上却显示为“自主确定建设学科并自行公布”,与其他高校的具体学科名单有所不同。这是为什么呢?教育部对此作出了相应的解释。
根据《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阶段性目标以及《若干意见》中明确的改革任务,扩大高校自主建设权是推动改革的重要步骤。通过这一措施,教育管理的重心得以下移,强化了高校的主体责任和创新驱动力,同时为一些高校跻身世界一流行列创造了良好的政策和制度环境。
为稳妥推进自主权扩大的改革,国务院同意先行赋予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学科建设的自主权。这两所高校自开展“两校一市”综合改革以来,获得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大力资源支持,基础较好,首轮双一流建设的成效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因此,它们在深化改革、早日达到世界一流标准的过程中,将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
赋予自主权的考虑因素:
首先,两所高校可以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一级学科,学科数量将根据实际情况自主调整和优化;
其次,将实行目标管理,明确两校的责任和义务,强调全面落实立德树人,并着力于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领域,设定清晰的阶段性目标、标志性成果和时间节点,力争在世界一流的建设中逐步取得进展;
最后,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需要建立一个符合内涵建设需求的自我评估体系、内部约束机制和治理结构。在完成整体方案后,这两所高校将自主公布其建设学科名单。
此外,扩大部分高校学科建设自主权的核心目的是推动高校建设体系的优化与内部治理的深化,旨在加速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发展,培养顶尖科技人才,并激发原始创新和关键领域的突破。是否能够成功建设成世界一流大学,关键在于其理念和内涵,特色和贡献,以及社会影响力,尤其是对经济和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
我们需要清楚认识到,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以及提高整体高等教育水平的任务仍然非常艰巨。尽管首轮阶段性目标已经达成,但与党中央的要求和人民的期待相比,仍有差距。因此,未来还需要在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坚持不懈地努力。
本质上,扩大学科建设自主权是为了压实责任、推动任务的落实,目的是激发高校的内生动力,而不是进行层次划分或打标签。三部委将在后续的改革中,选择一些具有独特优势和鲜明特色的高校,赋予其一定的自主权来决定建设学科。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s://www.211g.cn/dxmd/syl/jsxk/70441.html